世界向東看!“后疫情時代”中國汽車的全球格局開始發生變化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的有效控制,以汽車為代表的制造業全面復蘇和反彈。從乘數聯合會和中國汽車協會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今年 4 月以來,中國汽車產銷連續四個月實現了同比增長,形成了 "V" 反轉的市場格局。一批行業專家普遍認為,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斷出臺鼓勵汽車工業的政策,企業快速恢復生產的能力和實際市場需求的支持,共同實現了市場的快速復蘇。
銷售,流行病,中國汽車銷售,日本汽車銷售
數據顯示,1- 7 月,我國汽車累計產銷 1231.4 萬輛和 1236.5 萬輛,同比下降 11.8% 和 12.7%,降幅較 1 - 6 月分別收窄 5.0 個和 4.2 個百分點。相比之下,歐,美,日汽車市場可謂比比皆是。數據顯示,上半年主流車企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從 28% 降至 50%,7 月有所好轉,但預計全年市場銷量將下滑至 1300 萬輛(前五年保持在 1.7 億至 1800 萬輛),降幅約為 25 在歐洲市場,由于歐盟對新能源汽車提供補貼和救助,今年上半年,包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在內的幾個國家的汽車產銷下降了 30% 至 50%,市場在 6 月份開始出現一些回暖跡象
由于日本汽車公司的 "主要地位" 是在海外市場,根據對大公司銷售數據的分析,6 月份日本汽車制造商的全球銷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21.3%,這是連續第四個月出現兩位數的下降。6 月份,包括豐田(Toyota) 和日產(Nissan) 在內的日本前七大汽車制造商售出了 188 萬輛汽車,低于去年同期的 239 萬輛。截至今年 7 月,日本新車銷量連續 10 個月同比下降,7 月份同比下降 13.7%,至近 400000 輛。
銷售,流行病,中國汽車銷售,日本汽車銷售
與全球 "跌落" 相比,中國市場已成為一個亮色,成功地扮演了 "避風港" 的角色。豐田(Toyota)、日產(Nissan) 和馬自達(Mazda) 都在中國取得了增長:今年 1 月至 7 月,豐田在中國的銷量同比增長 1.1%,4 月至 7 月的銷量超過一年前的水平,為豐田的全球表現注入了 "增強型"。7 月份,馬自達在中國的銷量同比增長 4%,4 月份至 6 月份在中國的銷量增長 13%。
巧合的是,實體經濟率先升溫,直接推動了資本市場的普及。上海和深圳股市的汽車板塊在 6 月和 7 月表現突出。根據通華順、大志等交易平臺的公開數據,汽車股的平均增長率超過 19%(6 月 20 日至 7 月 20 日)。一些價值增長企業受到跨國公司的高度追捧,如江淮汽車(大眾注資前股價翻了一番)和國軒高科的股價表現。見整體情況。
與歐美汽車業的整體萎縮相比,有報道稱工廠關閉、減薪裁員。跨國汽車公司仍選擇 "增加" 中國市場。近幾個月來,大眾集團、戴姆勒集團和本田汽車利用擴大中國汽車工業開放的政策機遇,擴大合資企業和投資,特別是對中國當地新能源產業鏈的投資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比如戴姆勒在富能科技(Funeng Technology) 的股份,本田在寧德時代的股份等等。
銷售,流行病,中國汽車銷售,日本汽車銷售
本田在寧德時代認購非公開發行產品
中國汽車市場頑強的生命力和良好的潛力,是物質復蘇和資本 "喜歡" 背后的核心邏輯。有機瀕危,必將成為未來幾年中國汽車工業的關鍵詞。回顧歷史,20 世紀 70 年代的 "石油危機" 為日本汽車企業提供了一個脫穎而出的機會。20 世紀 80 年代,隨著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和汽車工業的創新,大眾汽車公司做出了 "遠見卓識" 的戰略決策。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進一步擴大,汽車合資企業的合作,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汽車巨頭都來中國建廠,這也為中國連續十年贏得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做出了貢獻。
從這些邏輯分析來看,我們不妨大膽地推測,在 "后流行病時代",中國汽車市場的任何變化或變化,都可能導致全球汽車業和企業的新變化,甚至產生新的模式,其中無論是對本土汽車公司還是合資企業,其影響都必須是深遠的。
以本土汽車企業、長城、比亞迪等優秀民營企業為例,不妨利用這一歷史機遇,研究找出合適的目標,借鑒吉利十年前收購沃爾沃的經驗教訓(十年前,金融危機引發美國汽車 "三巨頭" 困境),福特出售沃爾沃是一個歷史性機遇。過去十年來,吉利在產品質量、平臺技術等方面的增長有目共睹,有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局面。
銷售,流行病,中國汽車銷售,日本汽車銷售
Wey 坦克 300
相比之下,國有汽車公司也有資本出口的可能性,比如東風汽車收購 PSA 股份和北汽收購戴姆勒股份,但鑒于國際政治環境動蕩,以及各自合作伙伴的實際情況,需要做出謹慎的決定,以確保國有資產的維持和增值。至于不同合作伙伴的不同業績,合資企業的好壞交織在一起,這將對集團的發展和席位排名產生長期影響。
如果從外資企業的角度來看,實力雄厚的企業或品牌繼續加大投資,增加中國市場,邊際企業或品牌正逐步退出,合資企業迎來了新一輪的洗牌時期。同時,考慮到中國不斷擴大的產業開放政策和鼓勵電動汽車發展的政策趨勢,由于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形式和重點,預計將有更多的獨資企業出現在新能源領域。針對上述現象和趨勢,經濟日報 "中國經濟網" 還將在下一系列的報道中深入分析得失的利弊,以期為該行業的發展和建設提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