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圳房地產市場為何進入香港模式?
深圳的房地產市場之所以是香港,是因為兩座城市在提供新住房方面達成了神奇的協議:住房短缺。
缺乏庫存,缺乏新的土地供應,缺乏抑制房價的手段和能力。
1997年香港金融風暴導致房價下跌后,政府和市民受到嚴重影響。從2002年至2010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每年只售出5公頃住宅用地。2010年后,香港的土地供應量也很小。政府每年都在設法解決問題,但無能為力。
香港房價的大幅上漲,與房屋供應減少的情況不謀而合。自2002年以來,二手房的年平均銷售量為17000套,而二手房的年平均成交量為64700套。
兩者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是因為第一手住房無法滿足需求,無論是投資還是自建住房需求都無法滿足,過剩的購買力將轉移到二手房。深圳也是如此,近幾年來,深圳的第一手住房供應量為每年20至3萬套,而二手房交易量約為6萬套。
此外,在新增房屋供應方面,深圳比香港更嚴重,主要是因為深圳的實際管轄范圍為2300萬人,而香港則為751萬人,而深圳相當于香港的三倍。就人均新增住房數量而言,深圳的供應配額更為嚴峻。2019年,香港有282.1萬套永久性住房單位,而2009年為251.6萬套。過去10年,平均每年新增3萬套住房。
就存量而言,深圳的房屋數量是香港的三倍多,香港有282.1萬個住宅單位,深圳目前有1082萬套住房,但如果我們分析兩者的住房結構,我們會發現深圳住房的流動性要差得多。
深圳有507萬套小產權房。據統計,本地人人均住房為12套,深圳住房分布更加不均。另外還有188萬套商業住宅、183萬套工業宿舍、970000套公寓、550000套自建住房和510000套保障性公寓。
在香港,有十五萬七千五百萬個私人永久房屋單位,占住宅總數的一半,再加上414000個居屋單位,他們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搬遷,可轉讓房屋占住宅總數的百分之七十點五,即使不計為居屋單位,可循環再用的房屋單位數目亦超過一半。
在深圳,只有189萬套商品房和970000套公寓是流動的,包括工業宿舍和小型地產房。流動住房占26%,而公寓由于沒有部分房產,實際上流動性也減少了。
流通提供了更多的買賣機會,香港的住房流動性比深圳要好得多。據估計,這是深圳房價近年來上漲速度高于香港的原因之一。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土地面積約為1100平方公里,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和其他復雜的社會原因,可供建設的土地不多。在香港超過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土地開發的實際程度為24.3%,而住宅用地僅占6.9%。在75.7%的未開發土地中,42%被指定為郊野公園。
深圳也有自己的土地紅線,其中不可開發的綠地占一半,此外還有工業用地保護紅線,深圳住宅用地開發占政府規定的不到25%,深圳目前的目標是新的發展規劃,住房占25%。
這兩個城市人口多,面積小,人口密度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熱衷于環保開發投入大量的土地,以環保的名義讓居民忍受房價高企的痛苦,深圳不得不在已經很小的土地上給工業留出足夠的空間,這些人口密度已經不尋常的城市,應該考慮到當地的特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