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計算與人工智能進一步融合是大勢所趨
9月28日至9月30日,2020 CCF全國高性能計算學術會議(CCFHPCCHINA 2020)通過云端離線在鄭州同時召開。據報道,這次會議的主題是"新超級計算,新基礎設施,新經濟"。大會回顧了2020年中國高性能計算領域的創新和實踐,發表了許多前沿科學研究成果,討論了高性能計算技術和應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并展望了高性能計算的未來發展趨勢和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良在會上表示,新經濟的發展需要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新經濟的融合,重構產業生態,催生新模式中國計算機學會高性能計算專業委員會主任呂鳳斌研究員指出,為推動我國高性能計算產業發展,高專委會今后將集中精力做好三件大事:一是搭建好產學研項目交流的橋梁;二,樹立高性能計算學術和企業發展的風向標,每年都有專題研究報告第三,為推動高性能計算領域的優秀人才,從明年開始,我們將對在高性能計算領域人才培養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重獎,同時也對有發展潛力的青年人才給予重獎。
鄔江興,中國工程院院士,通信和信息系統、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以及網絡安全方面的專家,分享了"構建人工智能時代集成電路的標志性‘核心’物種"的想法。從超級光網絡、E級超級計算到云服務、數據中心、5G和6G網絡,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需要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支持,其核心是智能"核心"物種。"我們將通過SDSOW技術賦予新一代信息技術設施權力,并通過"核心"物種改變現有的堆疊工程技術路線和應用模式。
此外,在闡明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孫家輝在"高性能計算機評價指標邀請書"中,對如何在功耗限制下追求極限性能,如何將高性能計算機發展成為一種更流行的計算工具,以及如何提高各種復雜應用的實際計算速度等高性能計算機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分析。
根據IDC的研究數據,到2023年,世界GDP的一半以上將由數字轉型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驅動,中國數字經濟的比重將達到52%,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目前,41.4%的中國企業已成為數字轉型的頑強力量。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多地依賴于新的數字基礎設施和強大計算能力的支持和提振。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場景的豐富和多樣化,高性能計算已經超越了最初的科學研究和工程計算領域,進入了更廣泛的應用領域。它在天氣預報、遺傳制藥、石油勘探、汽車設計、航空航天、金融期貨乃至人工智能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性能計算在尖端超級計算領域不斷克服困難,也在一般超級計算和工業超級計算領域加速發展,特別是在超級計算商業化方面,已經有了許多成功的探索和實踐,如阿里云、并行技術等,引領了我國超級計算商業化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基礎設施"的背景下,建造超級計算機的熱情繼續上升。各種超級計算中心也在嘗試和探索一種多樣化的運營模式,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新的工作量的出現,人們對強大計算能力的需求不斷升溫。然而,不同的用戶規模、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技術能力要求、不同的系統操作和維護復雜性、不同的成本等,無疑決定了高性能計算必須更好地定制,同時降低使用成本,才能達到普遍的效益。
據報道,云本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并結合高性能計算深度,進一步提高了數字基礎設施的性能和利用率,同時大大降低了成本、操作和維護的復雜性。未來,高性能計算和人工智能的進一步融合是大勢所趨。以高性能計算為代表的大數據,再加上算法,將有助于企業從云向智能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