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揭示玉米增產規律
十多年來,我國玉米產量的持續增長對保障糧食安全起到了關鍵作用,玉米增產的可追溯性特征是什么?不同地區和不同玉米品種之間存在哪些差異?最近,一項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國玉米生物量、收獲指數和產量的空間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玉米品種、不同生態區、不同產量水平下生物量和收獲指數對產量的貢獻率。
據報道,這項研究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作物種植和生理創新團隊和全國24個科研團隊共同進行的。十多年來,研究人員通過在全國主要玉米產區的40個試點進行聯合試驗,獲得了更多有關玉米產量的數據,從而揭示了影響玉米產量的因素。
中國農業科學院經營研究所研究員李少坤說,影響糧食作物產量的兩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生物量,主要指單位面積玉米的總干物質,另一個是收獲指數,主要是指成熟期玉米籽粒干重與地上生物量的比值。
結果表明,我國玉米生物量對產量的貢獻率為73.71%,顯著高于收獲指數(26.28%),在5個主要栽培品種中,生物量對產量的貢獻率均高于收獲指數,但各品種間收獲指數也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品種間產量差異。
不同種植生態區的生物量貢獻率分別為57.34%和64.46%,顯著高于收獲指數(42.66%和35.54%),而黃淮海和西南地區采收指數貢獻率分別為52.67%和50.92%,略高于生物量的47.33%和49.08%。
不同地區間的生物量差異仍然是玉米產量差異的主要原因,中國農業科學院不同地區間的生物量差異仍然是玉米產量差異的主要原因。中國農業科學院供應圖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在較低的產量水平上,產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生物量和收獲指數的協同增加,而在較高的產量水平上,產量的增加主要取決于生物量的增加。
本研究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十三五"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項目的支持,為"科技儲糧"和進一步提高我國玉米產量提供了理論依據。研究成果在"食品與能源安全"(FoodandEnergySecurity)網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