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都”“瓷都”……“都文化”的事留給市場
只有一個 "中國食醋之都" 嗎?江蘇省鎮江市最近被授予 "中國醋都" 稱號,鎮江醋業協會會長說鎮江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而生產山西老醋的清徐縣自 2007 年以來一直在推廣該市的名片 "中國醋都"。
我國有 "陶瓷資本"、"藥品資本"、"煤炭資本"、"銅資本"、"小商品資本"、"物流資本" 等 "×資本"、"×資本" 等地,這些 "全部" 都是(或習慣于)某些產業的集群,其產業規模、技術、品牌等都在中國名列前茅,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代表性。
在這場 "醋都" 之爭背后,更值得思考的是 "資本文化" 的演變以及相關的評價規則和機制等。
通常有兩種渠道來評價 "×DU":一是市場渠道,經過長時間的接觸和認識,一個地方的工業或文化現象自然形成了共同的印象和口碑,"×du" 這個稱謂不愧為它的名稱或習俗,例如景德鎮、江西、銅陵、安徽的 "通都",以及渤州、河北、安國澳、江西張舒和河南渝州的 "醫藥都",都是幾百年或更久以后積累起來的。
另一個渠道是對行業協會等組織的認定,如中國美術協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協會等組織授予福建德化、浙江龍泉、河南玉州、福建永春、河北唐山、廣東潮州等 "瓷都" 的稱號,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葡萄酒工業協會聯合授予宜賓、四川、江蘇宿遷的 "中國白酒都" 稱號,中國食品文化研究會將 "中國白酒都" 稱號授予貴州仁懷。
當然,這兩個渠道所評價的 "×資本" 之間也有很多重疊之處,因為一些城市本身具有較強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歷史品牌效應。但有時,人們在這兩種渠道的 "×資本" 方面也會有一定的認知差異 -- 由自然積累形成的 "×資本" 往往更為廣為人知,而制度評價的可能認可程度則較低。較為典型的例子是 "瓷都",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景德鎮,其他 "瓷都" 則被協會認可,但很難動搖景德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關協會、機構和其他組織的評價規則中,參加 "×du" 評價通常需要支付費用、服務費等,相關職稱有幾年的時間,這樣的規則可能會使一些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或文化代表 "失去",個別地方可能會毫不猶豫地為當地形象花錢,把關系辦成 "戴高帽",從而使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和公正性受到質疑。
都文化 "雖然有助于當地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但其本質卻是一種伴隨著產業自然發展的現象,因此," 都文化 "應該由市場、社會、時間、少一些外部的" 冠冕 "和" 干預 "來決定,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爭奪"×du" 的帽子,爭取提升產業影響力的能力。
自然口碑是最客觀、最真實、也是最具生命力和公信力的。"首都文化"、"鄉土文化"、"基礎文化"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