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為什么還是喜歡這樣的家?
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雖然讓人們的觀念和生活習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依舊影響著我們,其中很多寶貴的傳承不會磨滅,比如禮義,比如忠孝,比如愛。
這些傳統觀念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帶給我們影響,比如在選擇居所這件事上,為什么很多人喜歡家族傳承、喜歡三代同堂、喜歡中式設計...因為這些就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最看重的東西,也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霞公府規劃之初,建造者就賦予了它區別于其他住宅的特質: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成為一處有情感的建筑。
家族傳承
一處可以家族傳承的居所,必須要具備投資、保值價值,可以長期持有,有可觀的、穩健的升值空間。
考量一處居所是否具備穩健的投資保值價值,主要有三個標準:稀缺性、地理位置、附加價值。
所謂稀缺性,城市獨棟別墅和市中心大平層由于未來幾乎沒有供應,肯定是市場上最稀缺的代表。在這其中,霞公府身處北京最核心的紫禁城旁邊,又是430平米至590平米的大平層,可謂極品、孤品。
所謂地理位置,在寸土寸金之地如果能夠擁有一套豪宅,其保值性肯定最高。在北京這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具有悠久歷史的核心老城區肯定是首選。在這方面,霞公府可以說是絕對的“傲視群雄”,它距離故宮東華門只有900米,緊臨王府井大街。
所謂附加價值,一般是指居所相比于其他產品所擁有的獨特性和優勢。比如品牌實力,比如重點學區、三甲醫院等配套設施,比如園林設計,比如建筑的智能和環保。在這方面,霞公府的品牌價值、精工價值、科技價值、園林價值都可圈可點。
三代同堂
在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中,我們的居住環境是發生過幾次變化的。在經濟不發達的年代,父母、孩子幾代人住在一間房子里是不得已而為之;等到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老人和孩子都首選各有住房、獨立居住;而到了今天,因為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很多人愿意跟老人住在一起,享受三代同堂的快樂。
不過三代同堂的居所其實對房子本身的要求更高。首先就是空間要足夠大;另外重要一點,既要尊重兩代人的生活習慣和隱私,又要給彼此的交流和共同生活提供便利;此外,居所要符合老人的喜好,比如周圍有公園、三甲醫院,比如交通便利,比如建筑和室內布局偏重中式。
相對于對老人不那么“便利”的別墅,霞公府三居至四居、主力戶型面積430平米至590平米的城市大平層更適合老人居住,避免上下樓的麻煩。
乍看之下霞公府戶型中1間大客廳、1間視聽室、1間書房、1間餐廳、4間寬敞的臥室以及各種功能性房間的宏大組合顯得有些鋪張,但這樣的空間讓老人、夫妻、孩子在家中相處依然不會感到壓抑拘束。
另外霞公府戶型所采用的雙玄關設計,有效分隔公共空間和私有通道,并劃分出了公共空間和具有私密性的臥房區域,三代人共同居住可以互不干擾。
從周邊配套設施角度來看,霞公府周邊有故宮、景山、北海...多個公園,緊臨協和醫院,老人住在這里沒有后顧之憂。
歷史文化沉積
當今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歷史文化傳承和人文價值,如果一處居所具備這樣的特質,絕對值得自豪,而霞公府就是這樣一處居所。
霞公府距離故宮東華門只有900米,它位于北京飯店北側,東望王府井大街,南至霞公府街,西接晨光街,北鄰大紗帽胡同。
從名稱由來看,霞公府街,清光緒時稱理藩院后胡同,清宣統年間,理藩院后胡同改名為霞公府街,此“霞公”便是愛新覺羅?載霞,他是康熙第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之后。新中國成立后,霞公府街15號曾是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所在地,老舍、趙樹理、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侯寶林等許多文藝界名人在這里生活和工作。老舍的許多作品就是在這里創作的,比如《龍須溝》、《茶館》。
而從霞公府周邊的街道、公園和文物古建來看,也都具備極高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價值。拋開故宮、景山不提,僅僅是南北長街和南池子大街上類似皇史宬這樣的文物古建,就有多處。
既可以家族傳承,又能夠三代同堂,此外還兼具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價值,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霞公府的確是首選。
關于霞公府
霞公府是一座建在歷史上的人文居所,這里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有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多樣化的中國傳統建筑風格,也有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充滿傳承精神的場所能為居住在霞公府的人們帶來豐富充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