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作品《影》原著小說《荊州殺》分享會在南京成功舉辦
10月21日下午2點,由大眾書局主辦,北京盛世肯特協辦的《荊州殺》新書分享會,在大眾書局南京書城店(新街口漢中路6號)順利舉行。
同日,張藝謀作品《影》全國票房已破6億,口碑話題持續引爆!
電影《影》創作靈感源自《荊州殺》,歷時三年精心打造,由鄧超、孫儷、鄭愷、胡軍等領銜主演。電影以其獨特的中國風視覺美學,在豆瓣、貓眼、爛番茄等國內外平臺收獲了無數的好口碑!所以此次的新書分享會,也受到了很多影迷的期待。
當日出席活動的嘉賓有《荊州殺》的作者之一李薔薇,盛世肯特CEO、儒意影業副總裁、作家、詩人林苑中,《雨花》雜志副主編、作家、詩人育邦,《青春》雜志副主編、作家、詩人李檣,江蘇文藝社編輯、作家孫衍。
活動由江蘇文藝社編輯部主任、作家、詩人李黎主持。
新書《荊州殺》由盛世肯特獨家策劃出品,著名編劇、作家朱蘇進和新銳作家李薔薇共同創作完成。
朱蘇進與莫言、周濤并稱部隊作家“三劍客”,是《三國》《康熙王朝》等膾炙人口的影視劇的編劇。李薔薇小說作品散見于《作家》《青春》及《中篇小說選刊》等刊物;編劇創作有《女中尉的沙漠愛情》《淘女郎之青春對決》等影視作品。
活動現場,針對讀者關心的兩個問題——《影》和《荊州殺》之間存在哪些差異?創作這部小說的動因以及兩位作者的分工是怎樣的?李薔薇逐一分享了她的看法。
“我一直十分崇拜朱老師,沒想到居然有機緣能和他共同創作完成一部作品。”
——李薔薇如是說。
李薔薇介紹,她在念大學時就是朱蘇進老師的鐵桿粉絲,這次與朱老師合作的《荊州殺》,構架是由朱老師提出的,而她,進行了具象補充。
李薔薇說,三國是個神奇的歷史時代,都說三角形最穩定,但三國時期恰恰是最不穩定的。誰和誰聯盟,誰和誰征戰,哪個將領死了,哪個將領投降了,都會影響天下大勢。在三國時代,歷史真的就是偶然的。對寫作者來講,就算撇開關羽、周瑜、孫權、曹操這些閃閃發光的名字不談,僅僅是一塊磚瓦、一座城池、一個傳說,都會引發想象,形成新的文學創作。
相較于其他以三國為故事背景的小說,《荊州殺》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小說仍以周瑜、關羽、孫權、小喬為主要人物,但通過設置精妙的情節反轉和豐富的人物情感線,使整部小說呈現出權謀更加極致、人物更加立體、情節更加出人意料的特色。
張藝謀新作《影》的創作靈感就源于《荊州殺》。所以許多讀者也難免會將電影與原著進行比較。作者李薔薇表示,二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三方面:背景、人物及價值觀。
小說《荊州殺》將背景設定在三國,因為三國是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分裂時期,且彼時的歷史充滿偶然性,所以這個時期特別能激發寫作者的想象。而電影《影》基于時空考慮,架空了三國背景。小說未改變主要人物的特色,而電影則在改名換姓的基礎上,改變了人物形象。小說中周瑜和小喬陽光、溫暖、彼此忠誠,而電影中的都督極端、陰森、血腥,這樣的殘酷缺乏了溫暖陽光的細節來烘托鋪墊。
《荊州殺》沒有脫開原有的三國背景,雖然這背景是《三國演義》的小說虛構背景,不是《三國志》的歷史真實背景。它是全景式的客觀視角,周瑜、關羽、孫權與大家印象里的形象差別不大;它的價值觀,還是王侯將相、家國天下。在這種精英歷史觀里,帝王為光,將相、俠士、民眾,都是他的影。
而改編之后的《影》,在借用了小說的殼,采擷了小說部分素材之后,將視角變成了“影”這個人的視角。“影”的掙扎,“影”的誘餌本質,“影”的復仇,表現的不再是“君君臣臣”,而是陳勝吳廣“帝王將相寧有種乎”,項羽 “彼可取而代也”的樸素平等思想。
作者認為,相比電影,小說通過對于戰爭細節及人物內心的刻畫,填補了讀者對于經典三國故事的想象,用語言的魅力、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文字營造的畫面感吸引讀者。
在李薔薇老師分享完自己精彩又獨到的看點之后,現場的嘉賓老師們也圍繞著“書與電影之間的關系”表達了各自獨到的見解,現場收獲掌聲無數。
此外,分享會結束之后,讀者朋友們便早早地拿著書排隊等待李薔薇老師的簽名。活動結束后,李薔薇老師還接受了揚子晚報的采訪。
(作者給讀者簽名)
(作者與讀者合影)
最后在此,小肯代表盛世肯特全體成員,感謝每一位到場的讀者朋友們,感謝為我們分享了精彩內容的嘉賓老師們,感謝大眾書局對我們活動的支持,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