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長征精神 扎實打牢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之基
強國必須強軍,強軍基在民強。總書記曾在2023年9月1日祝賀國防科技大學建校70周年的致信中強調要“深入貫徹新時代強軍思想,全面落實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由此可見,推進強軍事業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少年接續奮斗。同時,總書記也強調“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青少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群體,因此,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創建一個集國防軍事實訓和愛國主義教育于一體的“中國青少年長征學校(基地)”,強化青少年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使其胸懷“國之大者”,自覺擔當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使命任務。
一、時代背景
(一)家庭背景。目前的青少年主要為“00后”,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中父母及長輩的過分嬌慣,容易導致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愛家人、愛社會、愛國家的思想根基;另一方面,部分家長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子女學習成績上,這種認知趨勢導致我國青少年在國防軍事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存在先天缺失,青少年的愛國情懷難以從小真正厚植。因此,“任性嬌氣、自理能力較差;缺乏磨練、家國情懷較淡;娘化趨勢、貪圖享樂較多”等現象占有相當比例。
(二)學校背景。新中國在1955年頒布《兵役法》,第一次從法律上作出了在高等學校、高級中學組織學生進行軍事訓練的規定,從此,高等學校、高級中學軍訓逐步展開。通過現地調研,我們發現高級中學的軍訓主要是在新生入學時由臨聘教官或民兵帶訓,在校內或訓練基地開展,訓練內容主要是簡單的隊列基礎和體能訓練,受“時間短、方法內容單一,層次低、教官素養參差”等因素影響,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導致了青少年國防軍事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差。
(三)社會背景。二十大報告指出“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西方敵對勢力利用青少年“三觀”未定、思想活躍、易產生認知偏差這一弱點,不斷加強思想滲透:長期搜集分析青少年基礎數據,預判干預時機,備足插手理由;持續強化以意識形態領域為重要戰場,炒作“佛系”“躺平”等話題,消解青少年進取精神;利用網絡媒體動員串聯青少年群體,根據青少年網絡使用習慣和情緒化特點,精準挑動負面輿情、引發不滿情緒、煽動線下活動。因此,從社會層面來說,我們亟需加強青少年國防軍事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以應對這些挑戰。
綜上所述,創建全國統一、建制規范、貼近實戰、綜合性強的戰訓模式,創辦對青少年進行國防軍事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國青少年戰訓學校(基地)”勢在必行。
二、戰略意義
國防軍事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軍事上可轉化為戰斗力,在經濟上可轉化為生產力,帶來巨大的物質效益。中國青少年戰訓學校(基地)緊緊圍繞國防軍事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宗旨,以“弘揚長征精神、助力強國復興”為主題,對全國青少年進行全覆蓋,采取分區域、分批次、定時段進行集中訓練,在長征沿線有重大影響力和革命轉折的地點附近設置基地,達到“傳播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增強斗爭精神、提升綜合素養”的戰略目的,從而引導廣大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愛國家、固國防,這對將來打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優秀人才方陣具有重大深遠影響。
(一)政治意義。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引導青少年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學校基地創建的目的就是引導青少年明確目標,端正態度,既要培養他們的國家憂患意識,在國有危難、軍有召喚時能聞令而動,又要培養他們的軍隊認同意識,用長征精神武裝他們的頭腦,從而做到聽令而動,還要培養他們的愛國尚武意識,以當前的備戰不輟來應未來之萬變。
(二)軍事意義。一是突破固化思維,塑造青少年良好的國防認知和觀念,引導青少年樹立起“守疆護土、我皆有責”的責任感,掌握最新的軍事知識和技能。二是增強組織紀律,嚴格按照軍事管理方式來對參訓人員進行歷練,力求糾正一些不良學風和生活作風,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者和達標者。三是注重平戰結合,按照“平時戰訓育才、戰時應急練兵”的理念,力圖將基地打造為“為軍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陣地。四是探索方法路子,在面對復雜多變的新矛盾新挑戰中,為維護好國家安全探索出一條強國強軍強少年的戰訓新路徑。
(三)經濟意義。一是打造以“戰訓產業鏈”為重點的新經濟鏈條,學校(基地)沿著長征路線選址,以“老少邊”革命地區以及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為建設陣地,通過不間斷的戰訓帶來的聚集效應,在當地形成極具紅色底蘊的中國“戰訓產業鏈;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具體做法是在每一批次培訓結束前邀請部分學生家長來基地觀摩,從而拉動當地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費,引導有意向投資產業的企業家結合當地特色和扶持政策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二是增加就業崗位,在一定層度上緩解當地就業壓力,學校(基地)工作人員原則上就近招錄,優先錄用優秀的退役軍人和社會青年,產生新的就業崗位為社會穩定作貢獻。
三、創建長征學校的初步設想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開展青少年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以“弘揚長征精神助力強國復興”為主題,深刻認識紅軍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深刻認識紅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卓絕的光輝歷程,深刻認識長征給新時代中國的重要指向,不斷煥發長征精神的時代魅力,激勵廣大青少年增強革命斗爭精神,弘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指引青少年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二)組織框架及選址
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國家教育部指導下,創建中國青少年戰訓學校。總校位于長征出發地江西瑞金,內設教學部、行政部、科創部、保障部;下設10個教育基地,每個基地編設機關職能部門和訓練管理組織體系。
計劃在長征路線上選擇曾發生重大影響事件的地點中遴選戰訓基地,初步擬定的地點有:江西瑞金、湖南郴州、廣西全州、貴州遵義、云南昆明、四川西昌、寧夏固原、甘肅會寧、陜西延安、青海格爾木或遼寧四平(考慮到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距離長征沿線較遠,采取戰略位移的方式作為備選)等附近地域。
(三)培訓體系
1.戰訓目標。培養愛國情感、提升軍事素養、強化合作能力、儲備后備力量。
2.戰訓時間。建議2027年8月1日(建軍100周年)作為首批學生培訓開辦日,每月培訓兩批,每批培訓兩周時間(每月1日至14日和16日至29日),然后形成固定持久的培訓模式。
3.戰訓對象。全國當年入校的高一新生(含普高和職高)以及即將出國留學的青少年。
4.戰訓內容。熟悉紅軍長征史,初步掌握軍事理論,基本了解軍事新裝備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強化應急技能訓練,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包括理論課程和實踐訓練、軍事知識競賽、軍事文化體驗活動、歷史事件仿真模擬訓練等,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對軍隊的認同感,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戰精訓,以訓促戰,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5.戰訓場地。每個基地建設一個適合培訓的實踐訓練場地和基礎設施,占地1500畝左右(可以擇地新建,也可以對當地原有合適建筑進行改造)。設置教學區、訓練區(包括軍事訓練場和前沿科技裝備模擬訓練館)、生活保障區等,確保所有學生能夠在安全和專業的環境下進行實踐操作和訓練。
6.戰訓規劃。戰訓學校擬共建十個基地,一個基地容納5萬人,每批共50萬人,一年培訓20批,培訓人數可達1,000萬,基本上覆蓋現在年度的人口出生數;每年開展培訓10個月,春節前后、暑期各對外停訓一個月,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春運時期運送壓力,另一方面給學校教練員進行自我培訓提升;全國各地學生按計劃分配到就近基地,由原校老師帶隊前往指定基地培訓。
7.戰訓師資。招聘具有政治素質良好且軍事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退役軍人和社會青年作為教官,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作為特聘教師,為高質量的教學指導訓練提供師資保障,同時定期為教官提供能力培訓和進修,不斷提升教學訓練質量。每個基地教官數量編制為1100人,行政后勤配套管理300人,編制總數不超過1400人。
8.戰訓評估及互動。每期入學時,對相應的體能科目進行測試,學生可自選優勢科目進行測試,統計測試結果并張榜公布,按照各個省級單位量化排名,檢驗各地區青少年的體質水平;每期訓練結束前,設置觀摩團機制,遴選部分家長現場觀摩,建立家校良性互動,由參訓學生進行現場匯報展演,家長現場觀摩,直觀感受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前后對比和個人成長情況。
佛山市順德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徐公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