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語言,數據的寶藏:大數據背景下的外文辭書編輯
(文/李敏)隨著信息和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海量內容如泉涌般出現,語言也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奔騰向前,最終匯聚成一座座令人嘆為觀止的數據寶庫。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及時捕捉語言的細微變化,動態反映數據的涌動,成為了辭書編輯和語言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近日,我們有幸采訪了業內翹楚羅洪燕女士,她曾擔綱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國家級重大賽事的審校工作,并投身于多項辭書、百科全書外文編輯項目。現在,她將與我們分享在大數據背景下外文辭書編輯的機遇與挑戰。
記者:羅女士,您覺得現在的外文辭書編輯與過去相比,有哪些顯著的不同呢?
羅洪燕: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語言本身就是一條不斷變化的河流,但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變化變得更加明顯和劇烈。新的詞匯、表達不斷產生,舊的內容被新的觀念所取代,這種新舊交織的局面為語言研究和觀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對于辭書編輯而言,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擁有豐富的素材,還要具備從海量數據中篩選出最具價值、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并準確地將其固化于文字之中。這對我們的時效性、研究深度和廣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羅洪燕女士)
記者:在您的職業生涯中,有沒有哪個與辭書、百科全書外文編輯相關的項目讓您印象深刻?
羅洪燕:我參與主編的《大數據百科術語辭典》可以算是一個。這部由科學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的系列叢書,是全球首套系統研究大數據術語的多語種智能化專業辭典。它全面梳理了大數據知識體系,構建了統一規范的多語種學術話語體系,并提供了漢語與其他二十個語種的術語規范表述。此外,該叢書還融入了知識圖譜、有聲點讀和平臺鏈接等先進技術,為讀者提供了智能化、平臺化和體系化的閱讀體驗。這套叢書為國內外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研究型機構在大數據領域的學習和使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記者:在編輯這套叢書的過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難?
羅洪燕:在大數據背景下,技術的發展確實為我們獲取數據提供了更先進高效的工具,使得動態觀察和捕捉數據變化變得更加便捷。然而,海量的數據也帶來了諸多挑戰。首先,數據瞬息萬變,我們需要縮短任務完成期限,從而確保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其次,數據的質量參差不齊,我們需要具備去蕪存菁的能力,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數據。此外,由于這套叢書涵蓋了大數據基礎知識、技術、金融、法律、治理、標準、數據安全等多個領域,其中存在大量中國特色語匯、學術性獨創詞以及疑難詞。這些詞匯的翻譯和表述需要我們具備深厚的專業背景和語言能力,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和可讀性。
記者:那么,從這類辭書編輯項目中,您獲得了哪些寶貴的啟示呢?
羅洪燕:我認為,在大數據背景下,語言工作者需要具備百科式的知識廣度,以應對跨領域的挑戰。同時,我們還需要在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研究,以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和專業性。此外,語言工作者不再僅僅局限于翻譯和審校工作,我們還應該成為專業的研究者,積極參與學術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動語言研究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