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仁主譯|《重新思考癌癥》:打破體細胞突變為主流的研究范式
全球與癌癥戰爭已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然而基于這一舊范式及相關治療策略無法應對復發和轉移等臨床上諸多的復雜挑戰,患者預后難以有實質性的改善,而根除癌癥這一社會構成目標更是遙不可及。現代癌癥研究和實踐的主流范式迄今依然是以體細胞突變為中心,“癌癥是一種基因病”這樣的線性還原觀早已根深蒂固。哪怕是涉及到腫瘤微環境包括腫瘤相關免疫這些層面,也通常歸因于其中某些特定的基因和突變是“萬物之源”。
另外,得益于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飛速進展,我們對單個癌細胞的認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但同時卻“亂花漸入迷人眼”。那么在癌癥史的這個關鍵十字路口,我們該如何抉擇?
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羅偉仁研究員主譯的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腫瘤學專著《重新思考癌癥》,近日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在全國范圍內公開發行。原著主編之一Bissell MJ教授是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杰出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其因在“研究動態互惠及細胞外基質與微環境方面所做的貢獻,革命性地改變了腫瘤學和組織穩態領域”,于2020年獲得素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
該專著為我們在后基因組時代理解和治療癌癥構建了一種全新的理論框架和概念模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癌癥系統觀”。它從癌癥的四個維度逐一呈現而又環環相扣:首先在科學進步觀、關系本體論和中尺度結構等理論維度深入探討了這一新研究框架;接著,通過系統維度回顧了非線性、治療后超進展和尼采效應、細胞吸引子、網絡理論以及基因組中的“暗物質”;進一步通過達爾文進化論、返祖現象及臨床實踐,剖析了癌癥進展的時間維度;最后涵蓋(微)環境維度在癌癥中的主導作用,闡述包括癌細胞代謝可塑性、癌癥疾病定義對轉移的影響,以及跨組織層次不同環境生態位之間相互聯系等主題。這些獨具匠心的理念無疑會在未來引發變革性的創新,為我國癌癥研究及臨床治療注入蓬勃生機,最終是患者切實獲益。
該專著主譯羅偉仁研究員是腫瘤學博士,師從我國鼻咽癌研究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姚開泰教授,以及美國科學院院士Bissell MJ教授;國家公派訪問學者,曾在美國UCB勞倫斯國家實驗室、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及哈佛大學醫學院訪學進修。研究方向為癌癥(鼻咽癌)生態學,提出現代病理學發展的新方向“醫學生態病理學”;構建了鼻咽癌研究史上首個系統性理論“鼻咽癌生態學理論”,以及“癌癥生態樹”;主張“癌癥是生態病,并非基因病”(封面文章和ESI高被引論文)。此外,報道全球首例危重型COVID-19病理活檢,首次發現其存在肺纖維化和微血栓形成等病變。泰晤士特邀多次參與世界大學學術聲譽調研。擔任J Cell Mol Med 等10家SCI期刊副主編或編委,Semin Cancer Biol等120家期刊特邀審稿人。入選第七版《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024》。